-
-
微信:13704001399
-
郵箱:yadonghuibiao@163.com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
“若不開閘,河南被淹。若是開閘,江蘇被淹?!?/strong>
這里的閘,是“千里淮河第一閘”,位于安徽省阜南縣蒙洼蓄洪區的王家壩閘。6月~8月是淮河流域的雨季,今年暴雨來勢尤其兇猛。
在淮河中游的安徽,這樣的畫面幾乎每年都會上演。
安徽開閘蓄洪,不僅是保衛家鄉,更是守衛兄弟省的安全,正所謂“上保河南,下保江蘇”。
這就是安徽,一個不斷付出、卻長期被忽略的區域。
時勢造安徽:“內斗省”如何煉成
山東、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的地勢構成了一個大馬蹄形,恰好將安徽包圍其中。
長江、淮河,將安徽分為黃淮(淮北)、江淮和江南三段。制圖:Paprika
安徽省,這片總面積14.01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國土面積1.45%的地方,南北狹長,東西短窄。這片土地并非一個地理單元,而是三塊區域的“拼盤”:南北地理分界線淮河、黃金水道長江,是兩條天然的分割線,將她大致分成相對均等的三個板塊:
她有北方黃土地的氣息,廣袤的黃淮平原遍布落葉闊葉林和麥田,是華北平原的組成部分;
安慶稻田。攝影:傅鼎
她有南北過渡帶的淮揚風韻,江淮之間的丘陵平原是四方人文交匯的舞臺;
宣城涇縣桃花潭晨霧。攝影:方托馬斯
她有梅雨氤氳的江南風情,長江以南的皖南山地,徽州和宣城塑造著江南的詩意畫意。
黃山黟縣西遞古村。攝影:方托馬斯
安徽這個三合一的“拼盤”,并非自古就有。
秦代設立郡縣開始,至明代之前,安徽的淮北、江淮和江南從來沒有同屬一個大行政區。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先生將中國的行政區劃原則分為兩種:一是山川形便,即以山川為天然界限;二是犬牙交錯,即跨越自然天險,讓不同地理單元互相交錯,分屬不同行政區。
元代安徽以長江為界,分屬河南江北行省和江浙行省,這是“山川形便”。到了明代,出身皖北的明太祖朱元璋,大手一揮,將淮河中下游、長江下游的區域組合為“直隸省”,后先后稱南直隸、江南省,至清初又分為安徽省、江蘇省(包括今上海市),這是“犬牙交錯”。
長江蕪湖馬鞍山段。攝影:傅鼎
江蘇和安徽,是原江南省分出的一對雙胞胎。
從軍事戰略上看,二者都跨越淮北、江淮和江南,從北到南跨越平原、丘陵、山地,地勢逐漸抬高,可形成層次分明的山河形勝;從經濟上看,江南和淮北可以讓一個區域南北調劑、貧富調和。
明直隸省、清初江蘇與安徽(原江南?。⒔窠K與安徽。制圖:王躍
河流不僅是分界線,也可以組成地理單元,把整個安徽分成淮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新安江流域。
安徽的三大流域水系:淮河、長江、新安江。制圖:Paprika
北部是淮河水系,包括亳州、淮北、宿州、阜陽、蚌埠、六安及合肥北部;中部的長江水系,覆蓋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宣城、滁州及合肥南部;南部的新安江(錢塘江水系)水系主要覆蓋黃山市,大致也就是古徽州地區。
七山一水兩分田——安徽的五大地貌。制圖:Paprika
山水交織的安徽,又被地貌學家分為五個部分:大別山和霍山組成的皖西山地、黃河與淮河沖積形成的淮北平原、江淮北部的波狀平原、長江兩岸的丘陵平原、長江以南黃山山脈為主的皖南山地。
安徽九華山百歲宮。攝影:盧文
多元的地貌,將整個安徽變成了立體、起伏的畫卷:
淮北平原最低海拔不到5米,而皖南山區最高點黃山蓮花峰的海拔達到了1864.8米。
水墨黃山。攝影:方托馬斯
自然地理的多元,影響了人文地理的多樣。統一的“安徽話”、典型的“安徽菜”?不存在的!
安徽省內各方言分別有官話、贛語、吳語、徽語。其中,官話區又分成了淮北地區的中原官話、長江淮河之間的江淮官話。
六種方言在安徽匯聚。制圖:王躍
從皖北到皖南,我們可以分別品嘗到三種風味的美食:最北是酥脆、咸鮮、爽口的中原風味,大系上與魯菜相似;中間是長江沿岸的江湖風味,大系上屬于淮揚菜;皖南山區的古徽州地區,則有講究火工的徽菜。
三大區域重新拼合、多種文化百花齊放,讓安徽變成了一個無絕對中心的區域。自清初建省以來,省會變遷無數次:江寧(今南京市)、安慶、廬州(今合肥市)、蚌埠、六安、立煌(今金寨縣)、蕪湖、屯溪(今黃山市)……
快來數一數:安徽到底換了多少次省會?制圖:孫大仙工作室
7000多萬安徽人,喝著不同的河水、操著不同的方言、聽著不同的劇種……“散裝”的安徽,深深影響了省內外對安徽和安徽人整體形象的認知度。
不過,“我們安徽”“我們皖人”“我們安徽人”的認知很早就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清同治十年(1871年),在京安徽籍人士期盼已久的安徽會館落成。那一刻,他們自豪地說:“都門會館,以吾皖稱最?!币馑际牵焊鞯伛v京辦大樓,數我們安徽最牛了!
黃梅戲《孟麗君》。攝影:許萍
這充分說明:在外的安徽人,已經把整體的省域當成了共同的故鄉。安徽會館正中顯要位置供奉本省名人,其中以閔子、包公、朱熹為鄉土神,三者的故里分別來自皖北、合肥、皖南。
三河一湖:如何塑造安徽
全長約1000公里的淮河,上游在河南、中游過安徽、下游在江蘇。這條象征南方和北方分野的河流,河道平直、流量平穩、地形平坦。但是,如此愛好“和平”的河流,卻難以擺脫大佬的侵擾。
黃泛區——黃河奪淮入海的作品。制圖:Paprika
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三年,為了防御北方大軍,南宋守將讓黃河決口改道。原本清澈、平緩的淮河,被北來的黃河所侵占侵入。1855年,黃河奪淮入海七百多年后,揚長而去,將一條渾濁而高懸的“廢黃河”留在了安徽和江蘇北部,而黃河泛濫攜帶的上億噸泥沙,也把周邊變成了“黃泛區”。
俯瞰河南商丘與安徽亳州交界處的黃泛區。攝影:傅鼎
東漢末年以來,古代中國形成了以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為中心的南北勢力對峙的局面,雙方“神仙打架”的交錯中,淮河始終是對峙前沿。
北方勢力來說“奪江先奪淮”,淮河一旦拿下,長江唾手可得;南方勢力來“守江必收淮”,一旦淮河失守,長江很難保住。
夾在兩條大河之間,低洼的淮河成了一條憋屈的河。
蚌埠淮河大橋。攝影:劉樹逸
最憋屈的是安徽北部。
除了承受大江大河的“夾擊”,這里扼守著淮河的中游,上游河南占據高地,洪水入河,直接進入安徽境內。“淮河第一閘”的王家壩,就恰好位于淮河上、中游結合部。下游的蘇北經過黃河的蹂躪,淮河的自然河道“名存實亡”。泥沙的淤積讓河床不斷抬升,在泗河入淮河的地方形成中國東部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
實際上,洪澤湖已成人工堤壩圍起來的“懸湖”,湖面海拔已經超過安徽境內的河床。地形低洼的淮河泄洪能力很弱,于是沿線就誕生了行蓄洪區,以達到幫助干流泄洪的目的?;春痈闪鞯男行詈閰^主要在安徽境內。其中,王家壩所在的蒙洼蓄洪區,是抗擊洪峰的先鋒。
“淮河第一閘”和蒙洼蓄洪區到底有多重要?地圖上一目了然。制圖:王躍
3000多年以來,安徽的經濟文化中心不斷變遷,每一次主角更換,都與江河湖泊有關。我們將其概括為淮河時代、新安江時代、長江時代、巢湖時代。
首先到來的是淮河時代。
上圖:阜陽市潁泉區泉河,為潁河右岸支流;下午:亳州渦陽縣渦河船閘。攝影:李瓊
在安徽,416公里的淮河橫穿東西,其主要支流來自北岸,其中以潁河、西淝河、渦河、澮河、沱河為主,這一區域孕育了商滅夏之后的都城亳、楚國后期的都城壽春(今壽縣)。大思想家老子、莊子均出生于渦河畔,漢末梟雄曹操出生于譙(今亳州)。
亳州渦陽縣老子文化生態園。攝影:李瓊
這一區域是安徽地區最早接受中原文化的區域。從先秦至宋以前,這里是安徽經濟文化的中心所在,重鎮以亳州、壽春、蒙城、潁上為代表。
然后相接的是新安江時代。
淮河時代繁榮之后,安徽的經濟文化中心并沒有直接向南,而是跨越長江,進入深山之中的徽州,這里最早稱新安郡,境內流淌有徽州的母親河——新安江。
流過歙縣的新安江。攝影:清溪
宋室南渡,推動了經濟文化重心轉移到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從這時起,古徽州迎來了欣欣向榮的局面,并逐漸形成了享譽后世的徽州文化。到了明清,徽州人全面涉足商業貿易,把“徽商”寫入了古代商業版圖。
古徽州是如何被拆分的?制圖:Paprika
隨之而來的是長江時代。
波濤洶涌的長江,帆船難以長途遠行,黃金水道的價值難以發揮。近代中國西風東漸,帆船時代遲暮,輪船時代到來,沿江的蕪湖(1876年開埠)、安慶(1902年開埠)在安徽最先接受海外新事物,隨之走向繁榮。
長江沿岸的安慶振風塔。攝影:許萍
最后是屬于合肥的巢湖時代。
自然地理條件上,合肥并不十分優越,但它的優勢是“在皖之中”,是淮北、江淮、江南三塊區域的幾何中心。公路、鐵路、機場可以突破地理條件的不足,讓合肥完成從戰略要地到經濟中心的華麗轉身。
巢湖姥山。攝影:陸新生
2011年8月開始,安徽最大的淡水湖巢湖劃入了合肥境內。蒸蒸日上的合肥,已經成為安徽經濟的領跑者——我們不妨稱其為 “巢湖時代”。
沖出圍城:安徽人有多優秀
打開某乎,你常常會看到一系列很深(無)刻(腦)的問題:“XX省地理位置那么好,為什么經濟落后?”河北、江西、河南、湖南、甘肅、山西都曾被輪,安徽也沒能逃脫。
不吹不黑地說,安徽的地理位置并不糟糕,但絕對算不上“好”。
霍山佛子嶺水庫。攝影:李玉龍
第一:“十字路口”,看似優越,實則尷尬。
安徽、江蘇“分手”后,海岸線和大運河被后者得到,安徽變成了內陸省。她居于內陸,卻不像河南、湖北那樣地處交通大道,被長江、淮河穿過,卻沒有一處輻射四方的都市,沿岸部分城市多被鄰省所輻射。
近代以來,安徽完美錯過了京廣等南北交通干線,隴海、浙贛等東西干線,京滬、京九也只是從邊緣穿過蚌埠、阜陽。
上圖:黃山祁門縣蘆溪鄉上的皖贛鐵路,下圖:合福高鐵經過歙縣。攝影:王璐
她不中不東。東靠包郵區,卻享受不了包郵,西接中原大地,卻沒有一條南北動脈貫穿。
她不南不北。南北跨越淮河,上游海拔高,下游是懸湖,每當洪水來臨,這里的農田就會切換成蓄水池。
第二:江河橫穿,大湖環伺,洪水多發。
長江淮河橫穿,固然帶來了航運和水資源,但江、淮沿線地勢低洼,雨季一來,兩大流域洪水幾乎同時來襲。
皖河安慶段。攝影:王柯
除了長江、淮河,省界附近還有幾大湖群,北有南四湖,東有駱馬湖、洪澤湖、高郵湖,西南有龍感湖、大官湖,東南有“千島湖”。這些大蓄水池,對安徽的低洼地帶虎視眈眈,形成了“包圍之勢”。
第三:吳頭楚尾,看似樞紐,實則邊緣。
安徽有很多重鎮,也多有自己的輝煌歷史,但總的來說,它們扮演的都是配角。
這里文化多元,但沒有固定文化中心——說中原官話的皖北,是中原文化的邊緣;說江淮官話的合肥,也不是江淮文化的中心;說吳語的宣城,是吳越江南文化的西部一角;說贛語的區域,又是另一個文化圈子;徽州是徽語的區域文化中心,但這里山多地少、環境封閉。
桐城文廟。攝影:劉樹逸
面對如此封閉、邊緣、不友好的地理環境,數千年來生活在這里的安徽人民非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愈挫愈勇。
司馬遷曾用精妙的一段話來講述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優越的地理條件,固然宜居,但也容易導致“死于安樂”。他在《貨殖列傳》中說,江淮以南土地肥沃,那里沒有凍餓的人,也沒有發家致富的,而沂河、沭河流域地少人多,水旱多發,所以百姓養成了儲備糧食的習慣,能做到豐衣足食。
涇縣孤峰油不傘的制作。攝影:方托馬斯
淮河兩岸,尤其是安徽所在中游,水系復雜,地勢低洼,水旱歷來頻發。久而久之,黃泛區的人們與水纏斗過程中,愈挫愈勇,形成了剛硬剽悍的民風。
地理、文化上的安徽的地域文化雖然很“散裝”,但各地安徽人卻有一個共同的品質:能打、能拼、能吃苦。
關于合肥的發展,部分媒體中流行一種聲音:“這是一座賭城”,而且幾乎每賭必贏:從新晉省會到留下中科大,從“截胡”京東方到搶人計劃……
賭——既帶著幾分欣賞,也透著一股醋味兒:言外之意,合肥發展快,實在是運氣好。賭一次贏是運氣,但每賭必贏,就是拼搏使然了。
承認合肥和安徽人的優秀,其實沒那么難!
中國歷來建城,要么在平原、盆地,要么在河流沿岸,但合肥偏偏位于分水嶺上。沒有良好的自然條件、缺少經濟發達的腹地,從一個人口五萬的小城,成為蒸蒸日上的“新一線城市”。如果這都是“賭”,那香港、上海、深圳的崛起,無一不是如此。
合肥五里墩立交橋夜景。攝影:李鵬飛
拼搏的合肥,是整個安徽的縮影。
兩千二百多年前的一個秋日,900多名戍卒被困在淮河流域突發的一場暴雨中,他們的目的地是漁陽郡,即今天的北京密云一帶,若延期到達,必被殺頭。于是,兩位大膽的年輕人說出了絕望中的吶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隨后,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澤鄉起義席卷中原。當時的大澤鄉位于安徽宿州。
宿州蕭縣皇藏峪,劉邦曾隱藏于此而得名。攝影:李瓊
亳州譙城區曹操公園。攝影:李瓊
沿著大澤鄉的足跡,歷代皖北人都曾因不甘而與命運抗爭。漢末三國,出身并不高貴的亳州人曹操不甘心,拼出了一個曹魏王朝;元末,被饑荒困擾的朱元璋不甘心,創出了一個大明帝國。
徽商的商業帝國:從塞北到嶺南。制圖:Paprika
皖北人能拼,皖南人也不示弱。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環境讓每個徽州人都有一種“出新安江”的沖動。當地俗語說:“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边@一次次的“丟”,丟出了享譽天下的“徽商”。
歙縣漁梁老街,徽商外出經商往返的必經之路,被稱為“徽商之源”。攝影:方托馬斯
黃山市祁門縣閶江老碼頭,2004年被拆毀。歷史上徽州商人正是通過這條水道,源源不斷地把徽州茶葉、香菇、木材運至安慶、武漢等地。攝影:張建平
遍布江南的粉墻黛瓦民居被稱為“徽派建筑”;全國八大菜系,“徽菜”居其一;徽州所出徽墨、歙硯裝點了中國人的文房;藝術領域有“新安畫派”;徽州人朱熹開創的“新安理學”,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徽州經濟文化領域的積淀,形成了與敦煌學、藏學并列的顯學——徽學。
黃山黟縣關麓八大家民居。攝影:方托馬斯
安徽人的拼,常常是平地起驚雷,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潁上人管仲輔佐齊桓公,為“法家先驅”;亳州人曹操父子不僅是帝王,還是文學領袖,建安文學和“三曹”流芳百世;肥東人包拯為官廉潔公正,贏得“包青天”之名。
這些古代大佬,都是安徽人。制圖:孫大仙工作室。
安徽人的拼,不僅實現了自我,更深刻改變著中國、影響著世界。
桐城人李公麟,號稱 “宋畫第一”;定遠人戚繼光,是大明抗倭第一人;桐城人方苞、劉大櫆、姚鼐,開創了清代文學流派“桐城派”;合肥人李鴻章權傾朝野,創辦名滿天下的“淮軍”,領導洋務運動。
這些近現代大腕兒,都是安徽人。制圖:孫大仙工作室。
懷寧人陳獨秀,創始了一個偉大的政黨;績溪人胡適,是新文化運動領導者,文學、哲學、史學大家;歙縣人王茂蔭,是馬克思巨著《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
安徽的勞動人民也在默默地創造各種“中國之最”:安徽的徽劇,融合其他劇種元素后形成了國粹京劇。安徽鳳陽,誕生了“農村改革第一村”小崗村,進而推動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誕生。
安徽滁州鳳陽小崗村。攝影:李鵬飛
安徽阜陽,是中國務工第一城。地少人稠的阜陽,每年有超過300萬務工人員外輸,這些平凡的勞動者不僅為自己的幸福奮斗,也為各地發展和建設做出了貢獻。
安徽,走出了眾多小吃創業大軍。制霸“國際莊”的牛肉板面、橫行華東的“淮南牛肉湯”、攻陷南京城的“安慶餛飩”、遍布街頭的“天津大麻花”……這些小吃十有八九是由安徽人在經營。
圖1~圖3徽菜鄉野山珍、臭鱖魚、各色豆腐。攝影:方托馬斯;圖4:安慶大南門牛肉包子。攝影:陳智
“散裝”的安徽沒能誕生超級都市,但安徽人制造了中國眾多大城市的繁榮,其中以天津最具代表性:
安徽人朱棣,命名并建造了天津城。靖難之役期間,途徑直沽碼頭時,朱棣命名此地為“天津”,并于1404年筑衛城,數以萬計來自家鄉鳳陽府的人在此屯墾,其后代多定居于此,他們后來多數定居于此。
今天的天津方言,就是安徽宿州話和冀魯官話糅合后形成的。
當代安徽,為中國培養了多少大咖?制圖:孫大仙
北上的徽商,繁榮了天津的商業。明成祖將天津變成了軍事要塞,徽州人為天津的商業貿易做出了貢獻。天津鹽、茶、文房四寶等行業,主要為徽商經營。
安徽人的“北洋系”,推動了天津的近代化。19世紀70年帶以來,合肥人李鴻章將天津作為洋務運動的重要陣地。北洋系吸引了大批老家人來到天津,他們在這里創建近代工業企業、興辦新式學堂, 推動了天津城市和社會的近代化。
從上至下:涇縣宣紙制作,徽州磚雕,攝影:方托馬斯
某度貼吧、某乎問答中,“安徽為什么沒有存在感”“論合肥的吸虹效應”“南京為什么被稱為徽京”的討論依然火熱……
每日清晨,當鍵盤俠爭論不休時,勤勞能拼的安徽人已在祖國的各個角落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蚌埠湖上升明月景區。攝影:劉樹逸
當合肥和安徽創造下一個奇跡的時候,希望我們聽到的不再是“這是個賭城”!因為,每一次看似偶然的好運,都來自安徽人的敢打敢拼。
參考資料:
唐先田 等 :安徽人與近代天津,江淮文史,2006年第4期
陸發春:安徽建省與省域認同,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張永勇 等:淮河中上游流域洪水主要類型及其時空分布特征,地理科學進展,2020年6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