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民国海军
二战结束,水神级巡洋舰也圆满地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到了该退出舞台的时候。该级舰被归入没有价值保留并接受现代化改装的类别。二战结束的当年,“水神”号退出了现役,加入了泊于查瑟姆的预备役舰队的行列。1948年,它成了靶舰,最后终于在某1950年5月被拖进了拆船厂。而“曙光女神”却又在遥远的异乡,回光返照般地演绎出了另一段传奇故事。
根据1944年中英两国的协定,英国政府应在战后向国民政府赠送及租借包括巡洋舰和护艘驱逐舰各一艘在内的多艘舰艇。但抗战结束后英国却反悔了,改为先租再购。中国驻英大使郑天锡遂向英方提出,日军进攻香港时英方曾征用原属于中国的6艘海关巡逻船,英方应对此作出赔偿。经过多轮谈判,双方终于达成协议,英方将以一艘巡洋舰抵偿6艘海关巡逻船,驱逐舰则仍然以租借形式交给国民政府。最后,英方挑中了“曙光女神”号。
尽管“曙光女神”号对英国海军来说只不过是一型简化的巡洋舰,但对国民党海军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威力最为强大的现代化艨艟巨舰,因此,国民政府对接舰一事极为重视,蒋介石亲自从“金陵”、“大同”、“重庆”三名中圈选“重庆”作为该舰的新舰名。而接舰的海军官兵均是从海军学校的毕业生、海军官兵及青年军、地方大学生,高中生和原汪伪海军学校毕业的学生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尖子。中选者到英国后被分配到英国皇家海军的各专科学校分别学习,然后上舰实习并进行综合演练。曾留学英国格林尼治海军学校、并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过的邓兆祥被任命为“重庆”号的舰长。
1948年5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在朴茨茅斯举行军舰交接仪式。26日清晨,“重庆”号启程回国,于于8月23日抵达上海,24日抵达南京下关。
重庆号回国后,马上投入到全国内战的硝烟中去,1948年10月5日,蒋介石在海军司令桂永清、军令部部长徐永昌等人的陪同下,在塘沽登上重庆号,前往葫芦岛,以舰上强大的火力掩护国民党三个军进攻塔山。之后,“重庆”号又参加了营口撤退,然后返回了上海。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舰上官兵的人心已经波动。国民党眼看日薄西山,难有前途,加上官兵们从国外带回的外币、金银等全部被强制兑换成金圆券,引起了他们极大的不满,一片怨声载道。此时,舰上一批思想进步、不愿再在内战的漩涡里耗下去的水兵在地下党员毕重远等人的领导下秘密成立了“重庆军舰土兵解放委员会”,准备起义。
1949年2月24日,“重庆号”忽然加足油弹、给养,并装载了一批中央银行金库的财产,随后驶到吴淞口锚地待命,准备扼守长江,支援陆军死守上海。而万一上海失守,则“重庆”号必须掩护党政要员及残余部队从海上撤退,然后以炮轰破坏城市,最后驶往台湾。值此关头,中共地下党立即指示:马上发动起义!
25日凌晨1点半,起义士兵先切断了舰上的通讯,然后缴了哨兵和值更士兵的械,打开武器库。武装了全体起义士兵,并扣押了全体军官。他们说服了为人正直,具有民族气节的舰长邓兆祥一同参加起义。2月25日上午5时,“重庆”号悄悄离开了吴淞口。士兵解放委员会用广播通知全舰官兵已经起义,同时将舰上存放的部分银元分给士兵。“重庆”号于26日上午抵达烟台解放区,受到了烟台市长和解放区其他党政军领导的热烈欢迎。
被视为海军支柱的“重庆”号的起义震惊了全国。海军司令桂永清被撤职留任,“以示惩儆而察后效”。他试图组织一支“讨伐舰队”,却发现手头根本没有能与“重庆”号匹敌的舰只,舰长们也无人愿去,扼杀“重庆”号的任务只得落在了空军身上。
3月3日上午,4架B-24“解放者”轰炸机前来轰炸,但没有击中。朱德总司令和部分陆军领导亲自来到舰上,与起义官兵一起研究对策,最后决定将“重庆号”开往更北边的葫芦岛港。下午5时,重庆舰启航,于次日晨抵达。在葫芦岛,重庆舰进行了精心的隐蔽,解放军专门派了两个高炮连保护重庆舰。3月16日,一架C-47运输机发现了“重庆”号,国民党空军第二军区司令陈嘉尚立即率领7架B--24轰炸机进驻青岛沧口前进机场,从17日起连续对“重庆”号进行中低空水平轰炸。18日晨,蒋机再度飞来,平均20分钟轰炸一次。大量454公斤级的重磅炸弹落进了码头及舰体周围的海里。
中午,数枚炸弹落在了舰体右舷不到30米处,舰上发电机受震停机,造成射击指挥仪断电无法工作,285火控雷达亦暂时失灵,但舰上官兵们士气仍十分高涨。下午,敌机仍持续来袭。大约3时45分,又有一枚重磅炸弹贴近右舷舰体爆炸,舰体及上层建筑被弹片打出许多孔洞,水兵中有数人死于弹片或气浪。右舷汽艇因事先没有排空油箱,此时亦起火,并点燃了舰上用于伪装的渔网、松枝、麦秸等物,然后又进一步引燃了礼花弹及部分高炮弹药。由于停电,消防设施无法使用,只能用灭火器及水桶等简易手段救火,火灾约一小时后才被扑灭。为了使军舰及码头不受进一步的伤害,辽西军区副司令员朱军当即拍板,决定在将舰上部分高炮、雷达及仪器设备拆下运至陆上后,将“重庆”号自沉于港内。半夜时开始放水,但直到天明,“重庆”号仍未沉入水中。
9点左右,敌机又来轰炸,四英寸高炮与烟囱两侧的木料起火,敌机于12点左右离去,部分同志前去灭火。但火还没全部扑灭,敌机于1点左右又来空袭,灭火人员离去,敌机仍是轮番轰炸,重庆舰却再未受损,午后3点左右,敌机离去,官兵们又去救火,5 时左右终于将火扑灭。
当日晚上,又连夜从舰上抢运出了一批物资,然后半夜12点开始向机舱与前弹药库放水。但战舰此时竟显示出了奇迹般的生命力,直到20日凌晨仍未沉没。直到早上6点,又打开了前、后两个锅炉舱的通海阀,舰体才渐渐下沉。由于海底不平,到中午12点左右,“重庆”号终于侧卧在了水中。
此次未能保住“重庆”号有几个原因。首先,舰上有许多官兵为受胁迫起义,他们的情绪不高,思想混乱,部分人居然在战斗开始后逃到了岸上。此外,舰上还出现了少数故意破坏现象。比如,有人移动了4英寸高炮上的瞄准具,致使高炮射击不准。
其次,事发时舰上不少官兵正在沈阳参观学习,还有部分老兵起义时没在舰上,结果被留在了上海,再加上有少数人开了小差,所以各岗位上技术生疏的新手充塞,管理松弛,明显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重庆”号的防空火力本来十分完善,然而此次对空作战时的射击效果实在不佳。防空指挥员不够沉着,在广播中下达命令时太过紧张、混乱,致使人心惶惶,影响作战情绪。指挥台上的传令兵是新手,不懂英文,用中文传达命令,致使接受英式训练的炮手们难以理解命令。部分瞄准手技术生疏,跟不上目标,又不知道在望远镜上加遮阳罩,以致无法瞄准背着太阳袭来的敌机。测距仪及指挥仪配合不好,提供的数据误差太大,急了眼的各炮位后来干脆用目测装定引信,由人工瞄准发射,效果可想而知。
此外,不少新兵不知按条令制度办事的重要性,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比如,条令规定,作战时必须戴钢盔、穿作战服,而许多人没有执行,以致头部被碎片划伤、棉衣起火。搬运炮弹缺乏组织,把许多炮弹胡乱堆放在甲板上,致使部分炮弹在火灾中殉爆。上甲板易燃物品,如烟囱两侧的木料,汽艇油箱中存油、甲板上的油桶,四英寸高炮炮甲板上的礼炮火药等战前也没有清走,是敌机轰炸起火的重要原因。
1951年4月,海军在苏联专家的协助下开始打捞重庆舰,首先将舰体外移,以与码头保持一定距离,然后用绞车将舰体拉正,之后潜水员进人舰体内补漏,然后排水。最后,“重庆”号被拉到当时仍属苏联海军基地的大连进行修理。苏联专家登舰检查后,认为要修复该舰原有的各种英式武器装备及机器设备难以办到,而要用苏联的武器设备对其进行改装则至少需要2亿卢布,花费4到5年时间,这对当时正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抗美援朝及国内建设的中国来说,无疑是笔相当沉重的负担。
无奈之下,军委做出了延期修复的决定。在拆下了舰上火炮、雷达和机器设备,汽轮机后来给了发电厂,剩下的空船壳于1959年11月被拖到上海,交给上海打捞局做为水上仓库,名字也被改成了“黄河”,1964年又拨给天津渤海石油公司做为海上钻油平台的宿舍船,并再次改名为“北京”,直到1990年代初期才解体。一代名舰在五十多年后,终于在东方彻底结束了其历史。
(全文完)
可靠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