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号下午,在扬州某大型超市的粮油区,一位宝妈直接把穿着纸尿裤的娃放进了散装绿豆框里,让孩子在里面可劲儿造,宝妈则站在一旁笑吟吟拍照。
这波操作被路过的顾客拍下来发到网上,立马引发轩然大波。 现场目击者王阿姨说:"我当时正在挑红豆呢,一抬头看见个光屁股娃娃坐在绿豆堆里扑腾,小手还不停地扒拉豆子。孩子他妈就在旁边站着看,也不管管。"更绝的是,这位宝妈玩完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压根没打算买这些被"亲密接触"过的绿豆。
这事儿在网上传开后,评论区直接炸了:"这是把超市当自家游乐场了?""以后买散装食品得带显微镜了...""孩子不懂事,大人也不懂事?"
超市方面反应倒是挺快,当天就把被"祸祸"的绿豆全部下架了。值班经理老李一脸无奈:"我们每隔半小时就巡场一次,但架不住有人趁我们不注意搞事情啊!"
当超市变成游乐场
展开剩余65%视频中,孩子坐在绿豆堆里手舞足蹈的画面格外刺眼。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母亲全程淡定自若,既未制止孩子的行为,也未对可能污染的食品负责。这种将公共空间私有化的行为,本质上是对社会公约的漠视。我们不禁要问:当家长自己都分不清"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界限时,如何指望孩子建立正确的边界意识?
被误解的"爱自由"教育
近年来,"释放孩子天性"的教育理念被部分家长曲解为"放任不管"。南京米堆嬉戏、杭州超市货架攀爬等事件频发,反映出某些家长将"不约束"等同于"尊重"。实则真正的自由教育,恰恰建立在明确规则的基础上。就像交通规则保障行车自由,社会规范正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享有不被冒犯的权利。
规则意识培养的黄金期
心理学研究表明,2-6岁是儿童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窗口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通过观察父母行为来建立认知框架。当家长在超市随意拆封商品、在地铁进食、在景区刻字,孩子接收到的信号是:只要我喜欢,就可以打破规则。某幼儿园老师的观察很说明问题:"最能遵守游戏规则的孩子,往往来自那些在公共场合举止得体的家庭。"
家庭教育的三重境界
优秀的家教从来不是刻板说教,而是润物无声的示范:
基础层:明确告知"不可以"(如不能触碰他人食物) 进阶层:解释"为什么不可以"(涉及卫生安全与他人权益) 高级层:培养共情能力("如果你是其他顾客...")重建文明公约的路径
改变需要多方合力:
家长要走出"孩子还小"的认知误区,明白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个不作为的监护人 商家可设置趣味提示牌,如"绿豆宝宝怕细菌,请别让我交朋友" 社区可开展情景模拟活动,让孩子通过角色扮演理解规则意义那个坐在绿豆堆里的孩子或许还不懂事,但站在一旁的母亲本该明白:今天纵容孩子在食品区嬉戏,明天就可能要面对孩子在更严重场合失范的苦果。真正的素质教育,始于家长对规则的敬畏,成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示范。
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更该教会下一代: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文明才是最高级的自由。当每个家长都能以身作则地守护公共秩序,我们的孩子才能成长为既有个性又不失分寸的现代公民。
发布于:山东省可靠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